马云阔同志2024年度述职述廉报告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3月27日)
2024年以来,主要负责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在学校党委和分管校领导指导下,在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下,在中心成员的支持下,我紧密围绕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党委工作要点和中心重点工作,积极谋划并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年度亮点工作
一是,牵头申报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基地”获批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全省高等教育类17个)。
二是,参与执笔完成并荣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排名第四)。
二、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强化政治引领
(一)深化主题教育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党代会精神,对接国家、省市和能源行业发展战略,关注高教发展新形势,引领师生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提升自身素养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主题教育、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和“党建+”行动紧密结合,主动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思想解放、能力提升、作风转变、工作落实,清正廉洁,严以律己,推动重点工作高质量增值发展。深入二级学科所在的3个院部调研,针对性地整改教育学科建设的短板弱项。
(三)加强党建工作,履行“一岗双责”
带头参加党纪学习教育,坚定规矩意识,坚持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履行“一岗双责”。支持支部和群团工作,优化支部结构。严格用党员干部标准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严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假公济私,以良好精神风貌推动工作落实。
(四)意识形态工作
略
(五)坚守服务宗旨,帮助师生
坚持谈话交流,团结班子成员,悉心指导年轻干部和青年导师成长,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竞赛、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带头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指导3位青年导师申报高级别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导15位教育学研究生修改学位论文。组织5名教师、6名研究生参加了“第二届东北高等教育论坛”。
(六)监督下级“一把手”,依法履职
通过谈话、交流、提醒、教导等方式,要求两位科级干部保持政治清醒,对于涉及人财物的敏感事项坚持清正廉洁原则,对于课题立项、招生、学生干部选拔等敏感问题保持公平公正公开,不踩红线、不碰底线。
三、推动工作落实,实干担当出成效
(一)牵头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
履行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职能,对接7个职能部门,推进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建设方案(东北石油大学)》,促进了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位居省属高校前列。10月,接受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委托,撰写《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征求意见稿)》。12月,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五个主体,撰写《协同联动 攻坚破难 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交教育厅,修改、选报我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4个。
(二)组织开展高质量高等教育科研工作
加强了与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委员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对接。加强教育科研管理,立足学校重点工作,聚焦大庆精神办学育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等问题组织教育科研立项工作,有力支持了我校教育研究、教学建设和转型发展。严格执行校内外评审制度,择优推荐课题,立项获批率达100%。学校获得省高教学会授予的“科研课题立项优秀组织奖”。
(三)加强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
统筹教育学学科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了育人质量。主导我校教育学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原先的自命题修改为国家统考。主持修订完成教育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2024版)。组织完成教育学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评工作(校外专家评审)。主持黑龙江省研究生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项目《高等教育学原理》建设。指导并执笔的《价值引领·科研先导·智库育人:行业特色大学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荣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坚持科教融合提升智库效能
申报获批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基地”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应邀在第二届东北高等教育论坛作学术报告1次,受邀到兄弟院校举办专题讲座3次。主持完成党的二十大专项省级重点课题《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增值评价的问题与策略研究》的结题(免于鉴定)。参与了学校2个博士点申报材料、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报告、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等重要材料的撰写。指导了校内二级单位9项教学成果的撰写和修改。本人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排名第四)。
四、主要不足和改进措施
(一)主要不足
一是,深入一线调研不够,院校比较研究开展不足。限于业务量大、人手少、强度大等客观原因,疲于应对大量繁重工作,疏于院校间的沟通交流,难于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致使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专项研究和院校比较研究开展不足。
二是,应对新生事物的反应不够积极,开展工作的创新性不够。如,应对数字化教育新形势,思想准备不足,开展研究不够;在牵头推进学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中,迎难而上协调工作的信心不足,工作方法的创新性不足。
三是,面对一些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变化,存有一定的畏难和消极情绪。
(二)改进措施
一是,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创新工作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加强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专题研究和院校比较研究,助力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是,增强改革创新、争先创优意识,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带动中心成员勇于克服现有困难,抓好重点工作任务,凝心聚力谋发展,狠抓落实促发展,创新方法强发展。
三是,客观分析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问题,面对困难,调整心态,勇于应对新生事物,乐于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旗帜鲜明支持学校转型发展,不遗余力促进学校改革发展。